中国中医药报 | “两个结合”引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29 10:14   审核人:   (点击: )

中国中医药报 2023年6月28日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举办中医药文化周末营,学院学生与小学生们一起参观中药老字号工坊,感受中医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是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结合时代要求提炼概括出许多重大的创新理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实践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两个结合”为中医药高校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要始终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丰富发展,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两个结合”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的,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要深入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汇起来。要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指导,它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纲领性指南,只有坚持做到“两个结合”,才能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向具体成果转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造福百姓。

将“两个结合”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教育相融合,既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必修课都在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而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佳切入点。“两个结合”涉及政治、历史、文化、哲学、教育等基本理论,将这些内容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能够给专业素养、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等思政教育内容增添一些新的元素。

在中医药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医药传统文化结合往往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五育并举”的施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医药文化中注重医德、普济众生的理念能够引导青少年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宝贵的“德育”资源。中医药诊治疾病的整体观念、因人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都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辩证看待问题,是重要的“智育”资源。正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所述:“在教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以‘两个结合’领航,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丰富学生‘自律才能自由,磨难锤炼品质’的精神内核,进一步加强国情党情教育,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张伯礼院士累计捐资200余万元,设立“勇搏”助学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如今,勇搏励志班已坚持14年,班上9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近千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岗位表现出色,这正是中医药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两个结合”助力中华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这充分说明国家对在青少年中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重视,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践。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加强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正在成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法规,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空前重视,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不仅关系到国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更事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深入开展“两个结合”,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重要的传承对象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与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认同中医药、热爱中医药。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文化传承通过中医知识进课堂、进校园得到生动体现,各地中医药高等院校与当地中小学合作编写中医药读本,将浅显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的形式输送到课堂,这便是“两个结合”重要论述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实践的生动体现。

2017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中医药文化团队受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委托,编写《中医药文化精选读本》,历时3年完成中学版和小学版两部书籍,出版后向天津的中医药文化试点校、各地中小学生赠发了3000多册。此外,还举办了中医药文化夏令营、周末营和中医药文化主题诗词音乐诵读会,吸引了近千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2017年以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团队以20多所中医药文化试点校为依托,利用中小学素质拓展课程搭建起平台,组织师生志愿者长期在天津万全小学、互助道小学、天津一中、崇化中学等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宣讲,使学生们获得有趣又有用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有的学校还将中医药文化知识与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现有课程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中草药与健康知识,在课外名著阅读中传授中医药健康知识与理念等。在这种结合与融通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引导学生从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自觉认同中医、热爱中医,传承中医药文化。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委责成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团队承担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标准化课程开发及师资培养工作,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一套课程体系,以“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中医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医药传统实用技术”“神奇的中草药”四个模块,组成“中医药文化与我们的健康”系列体验与欣赏课,完成中小学生16节课的课程设计工作。

综上,通过各种各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形式,中医药文化教材体系建立起来,中医药文化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融进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成为中小学生健康生活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两个结合”的引领下,各地不断探索更合理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实践,开展“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让中医药文化发出更多的光与热。

“两个结合”推动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

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结合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实际制定的方案。2023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这是首次由八部门出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专门方案。两个实施方案的推出仅隔两年时间,充分说明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高度重视,也是有关部门深刻领会“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实际行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推动下,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蓬勃发展。“十三五”以来,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2.8万余场,辐射人数超过1800万。在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各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纪录片、影视作品、主题展览、文化科普图书等,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动漫”传播形式;全国各地也在推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为公众提供更为多元的中医药文化服务。为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到中医药文化,还推动数字化建设,上线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网上展馆,让更多中医药爱好者可以“云”游基地。

作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兴板块,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也迈出新步伐。国家制定了促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体系为重点从多方面统筹推进,成立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机构;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设计制作“道地本草数字展厅”;启动《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紧扣中医药博物馆文化属性,绘制全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全景布局图。“十四五”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推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增量提质,研究出台全国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建设标准。

各地中医药高校和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也纷纷加入中医药文化大众传播行列。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落户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近年来,该中心坚持在中医药大众传播领域切实践行“两个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邀请了张伯礼、石学敏、张大宁、张其成、温长路、贾英杰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知名中医文化学者20多人参与“传统文化论坛”“中医名家讲坛”,向公众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提升公民中医素养;与多家主流媒体合作,推出5个中医药文化专栏专刊,提供权威专业的中医药知识;面向各个年龄层次,编撰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共计8册,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普及。

“两个结合”启发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思考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中医“治未病”与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有很大关系。“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康养等大健康产业将迅猛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自身健康越发关注,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需求不断增加,但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部分平台上,一些中医药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究其原因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滞后,加之缺少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致使没有达到广泛及有效的传播效果。

当代社会多元媒体并存,人们可以随时接触到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广播电视和中医药书籍是最常用的媒介,而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面向公众进行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调查显示,电视、报纸、主流网站和专家讲座等依然是广大市民获取健康知识、中医药知识的首选。受访市民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加强主流媒体宣传、举办专家讲座的同时,应更好地组织参与性强、互动性高、趣味性好、知识性丰富的活动,以当代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使他们切实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除了主流媒体做好中医药传播以外,自媒体、网民及社会各界要各尽其责,改进和完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

可以说,在“两个结合”引领下,中医药文化的国内和国际传播都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受众对中医药文化需求之大,要求传播方式与时俱进,我们应不断思考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加快制定应对策略。

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

近年来,虽然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一些省市已经有不少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关的少年儿童读物面世,但是从数量和结构上来看,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可选择性不大,缺少更有针对性的读物。所以,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系统性设计中医文化传播内容,让中医药文化真正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此外,职能部门也应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联手制定相应的中医药科普与传播计划,提升民众的中医素养和认知水平。

重点加强自媒体监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自2017年6月1日起实施,详细规定了微信、微博、客户端和其他自媒体发布信息的具体要求。然而,许多自媒体随意转载来路不明的内容,制作、编造未经专家和业内人士审核的、缺乏科学性甚至是虚假的中医药知识,降低了中医药的公信力。各地网信办需要联合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自媒体信息发布的监管、核查力度,对恶意歪曲事实、虚假不实的各类中医药信息及时进行删除和澄清。

目前,互联网评论区存在一些“黑中医”的现象,如质疑中医药疗效是“疾病自愈”等,这需要媒体强化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请业内专家进行中医知识科普,长久下来将改善这种情况。

提升中医从业者的传播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医生作为专业人员,对于医学层面的观点和判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中医文化传播主体应将医学从业者,特别是中医从业者纳入,在医护群体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技巧培训,既提升医学从业者对于传播和沟通的重视程度,又让他们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放眼全国中医高校,很少设置新闻传播学专业。而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传播学本科专业(中医传播和健康传播方向),并从2018年开始招生,致力于培养“中医药+传播”复合型人才,实践来看,两届毕业生在就业上特别受用人单位欢迎。该校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与中医学院联合,传播学、中医学等专业共同申报了“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与各类文化企业“产教融合”,共同探索培养“订单式”人才。面对现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广泛用人需求,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正抓紧拟申报新闻传播专业(中医传播方向)硕士点,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推进中医药非遗的大众传播拓展社会和经济价值

持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技术(VR)等新的传播形态为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宣传带来无限可能。利用数字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多种终端开设中医文化类课程,推出一批精品中医药文化学堂、非遗讲堂、名人课堂,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不断改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推进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活化展示,助力国家、地方及企业努力建设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鼓励各类媒体推出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有关栏目,如2019年抖音平台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为非遗项目的网络传播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该策划覆盖一千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介绍、非遗传承人访谈、非遗作品制作流程,使喜爱短视频的年轻人和海外用户得以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鉴于此,中医药非遗项目也应该积极借助这些传播平台,拓展非遗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做了一些尝试,组织师生团队历时3年,对在天津的国家级、天津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开展口述访谈,已整理了20余万字资料,下一步将搜集音频资料,让中医药传承技艺得以留存。

总之,践行“两个结合”引领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中医药发声,其实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增进广大百姓的健康福祉。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是为中医“争得名分”,而是把中医药呈现在它“应有的地位”上,使之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为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 毛国强 薛晓娟 邢永革 白迪迪 张颖 金沛沛 薄彤 陈红梅 耿晓娟)

 

关闭窗口